琉璃瓦(以陶土为基材、表面施釉的屋面瓦)长期闲置时,因材质特性(多孔性、脆性、釉面敏感性)和环境影响,可能出现以下问题,需提前防范:
一、釉面损坏:影响外观与防护性能
釉面失光、褪色
长期暴露在阳光下(尤其紫外线照射),釉料中的着色剂(如金属氧化物、有机颜料)会逐渐分解,导致颜色变浅、光泽度下降(深色瓦更易褪色,如红色、蓝色)。
若存储环境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(如工业区、海边的盐雾、硫化物),釉面可能被侵蚀,出现“雾面”(失去光泽)、针孔或局部剥落,失去防水和装饰作用。
釉面开裂、剥落
温度剧烈变化(如昼夜温差大、冬季冻融循环)会导致坯体与釉面热胀冷缩不一致,釉面易产生细微裂纹(“惊釉”),长期发展会导致釉层剥落,露出多孔的陶土坯体。
堆叠时若受力不均(如重压、倾斜),釉面可能被挤压产生划痕或崩裂,尤其边角处***易受损。
二、坯体劣化:降低结构强度与防水性
吸水受潮与冻融损坏
琉璃瓦坯体为陶土烧制,具有多孔性,长期闲置若环境潮湿(如仓库漏雨、地面返潮),会吸收水分导致坯体含水率上升。
低温环境下,吸水后的坯体因水分结冰膨胀,会出现内部疏松、表面开裂,严重时瓦体酥脆易碎(北方地区需特别注意)。
风化与杂质侵蚀
长期暴露在空气中,坯体表面会吸附灰尘、微生物(如霉菌),逐渐渗入孔隙导致结构弱化,强度下降(如抗压、抗折性能降低)。
若存储区靠近化学品(如水泥、石灰),挥发的碱性物质会与坯体中的成分反应,导致表面粉化、剥落。
三、物理损伤:因存放不当导致的直接破坏
变形与断裂
堆叠过高(超过1.5米)会导致底部瓦体长期受压,尤其弧形、波形瓦易发生翘曲变形,影响铺装时的贴合度(导致屋面漏水)。
运输或存放时的轻微碰撞、震动,可能导致瓦体内部产生暗裂(表面无明显痕迹,但受力后会突然断裂)。
边角破损与污染
未做缓冲防护的堆叠会导致瓦体相互摩擦,边角缺角、掉碴,影响铺装美观;釉面若沾染油污、水泥渍等,长期不清理会渗入釉面,难以去除。
四、批次色差加剧:影响屋面装饰效果
不同批次生产的琉璃瓦可能存在轻微色差(因釉料配比、烧制温度波动),长期闲置后,受光照、环境侵蚀程度不同,色差会进一步扩大。铺装时若混合使用,会导致屋面颜色不均,影响整体美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