筒瓦(多为陶土、琉璃材质,用于古建筑、仿古建筑屋面,生产流程含原料制备、成型、烧制、施釉等核心环节)的生产环境直接影响产物质量(如强度、防水性、外观一致性)、生产安全及环保合规性。厂家需围绕原料存储、生产车间、烧制区域、环保处理、安全防护五大核心场景,制定明确的环境要求,具体如下:
一、原料存储环境:防潮、防污染、分类管控
筒瓦原料(如陶土、高岭土、釉料、助熔剂等)对温湿度、纯度敏感,存储环境需避免原料受潮结块、杂质混入,确保原料性能稳定:
温湿度控制
存储仓库需保持干燥通风,相对湿度控制在40%-60%(湿度>60%易导致陶土吸水结块,影响成型;湿度<40%易导致原料粉尘飞扬,污染环境);温度控制在15-25℃(避免高温导致釉料中易挥发成分流失,或低温导致原料冻结硬化)。
仓库需配备温湿度计(每50㎡至少1个,实时监测),潮湿地区需加装除湿机(如工业转轮除湿机,除湿量≥10kg/h),干燥地区需定期洒水(避免原料粉尘扩散)。
防污染与分类存储
原料需分区存放:陶土、高岭土等主料堆放在独立区域(地面铺设防潮垫,如聚乙烯膜,厚度≥0.1mm),釉料(如色料、熔块)存放在密封容器(如不锈钢桶、塑料密封罐)中,助熔剂(如长石、石英砂)与主料隔离存放(避免交叉污染);不同批次的原料需标注“批次号、入库日期、保质期”,遵循“***先出”原则。
仓库需防尘、防异物:入口处设置防尘垫,人员进入需换鞋、戴防尘帽;禁止在原料仓库内堆放杂物(如工具、废料),定期用吸尘器清理地面粉尘(禁止用水冲洗,避免原料受潮)。
安全防护
易燃易爆原料(如部分有机釉料添加剂)需单独存放在防爆仓库(符合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GB50016),仓库内配备防爆灯具、通风设备,禁止明火;
重型原料(如大块陶土)堆放高度不超过1.5米,堆垛间距≥1米(避免堆垛坍塌伤人),仓库内设置消防栓、灭火器(每100㎡配备2具4kg干粉灭火器)。
二、生产车间环境:洁净、恒温恒湿、流程适配
筒瓦生产车间(含原料粉碎、成型、修坯、施釉等工序)需保障操作环境洁净,避免粉尘、杂质影响产物质量,同时适配不同工序的工艺需求:
洁净度与粉尘控制
原料粉碎、筛分工序需设置密闭除尘系统(如脉冲袋式除尘器,除尘效率≥99%),粉碎设备(如颚式破碎机、球磨机)需加装密封罩,避免粉尘外溢(车间内粉尘浓度需符合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》GBZ2.1,总粉尘浓度≤8mg/m?);
成型、修坯、施釉工序需保持车间地面整洁,地面铺设防滑耐磨地砖(如陶瓷地砖,便于清洁),每天用湿式清扫(如拖地)清理粉尘,禁止干式扫尘(避免粉尘飞扬);施釉区域需设置防滴漏托盘(如不锈钢托盘),防止釉料滴落污染地面。
温湿度与通风要求
成型工序(如挤压成型、手工拉坯)需保持恒温恒湿:温度18-22℃(温度过低易导致坯体硬度不足,过高易导致坯体表面失水过快开裂),相对湿度50%-60%(湿度不足易导致坯体干燥不均,过高易导致坯体黏模),需配备空调、加湿器(如超声波加湿器)调控;
施釉工序需加强通风(如安装吊顶排风扇,风速≥0.5m/s),避免釉料挥发气体(如部分釉料含少量有机溶剂)积聚,车间内有害气体浓度需符合国家标准(如甲醛≤0.5mg/m?);
修坯工序需保持空气流通,避免修坯产生的坯体碎屑堆积,碎屑需及时收集(用专用废料箱),统一回收再利用(如粉碎后重新掺入原料)。
空间布局与设备间距
车间需按“生产流程”合理布局:原料粉碎→成型→修坯→施釉依次排列,避免工序交叉(如施釉区域与原料粉碎区域隔离,防止釉料污染原料);
设备间距需满足操作与安全需求:成型机、施釉机等设备之间间距≥1.2米,通道宽度≥1.5米(便于人员操作、设备维护及应急疏散);手工修坯工位需配备工作台(高度0.8-0.9米),工作台上方设置局部照明(照度≥300lux,便于修坯精度控制)。
三、烧制区域环境:高温防护、烟气处理、安全隔离
筒瓦烧制(如陶窑、琉璃窑)是高温工序,需重点控制烟气排放、高温防护及消防安全,避免环境污染与安全事故:
烟气收集与处理
窑炉(如隧道窑、梭式窑)需配备高效烟气处理系统:先通过旋风除尘器去除烟气中的颗粒物(如煤灰、陶土颗粒),再通过脱硫脱硝设备(如湿法脱硫、SCR脱硝)处理有害气体(如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),烟气排放需符合《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GB25464(颗粒物≤30mg/m?,二氧化硫≤50mg/m?,氮氧化物≤180mg/m?);
烟囱高度需符合环保要求(如厂区周边无敏感区域时,烟囱高度≥15米;有敏感区域时,需按环评要求提高高度),定期检测烟气排放浓度(每季度至少1次)。
高温防护与降温
窑炉周边需设置隔热防护设施:窑炉外壁包裹隔热棉(如硅酸铝隔热棉,厚度≥50mm),炉门加装耐高温密封垫(避免热量外溢),车间内窑炉周边温度需≤40℃(避免高温影响操作人员安全及其他设备运行);
烧制区域需配备降温系统:如安装工业空调(制冷量≥5kW/100㎡)、轴流风机,操作人员需佩戴耐高温防护用品(如隔热手套、防烫服),避免高温烫伤。
消防安全与设备维护
烧制区域需单独隔离(如设置防火隔墙,耐火极限≥2小时),禁止堆放易燃易爆物品(如木材、汽油);配备专用消防设施(如耐高温灭火器,如二氧化碳灭火器、干粉灭火器,每50㎡至少2具),设置消防水池(容量≥100m?),定期检查消防设施有效性(每月1次);
窑炉需定期维护:每天检查窑炉耐火砖是否破损(如出现裂缝需及时修补,避免热量泄漏),每周清理窑炉烟道(避免烟灰堵塞导致烟气排放不畅),每季度检测窑炉温度均匀性(如用热电偶检测,窑内温差≤±5℃,确保筒瓦烧制均匀)。
四、环保处理环境:废水、废料、噪声管控
筒瓦生产会产生废水(如施釉废水、清洁废水)、废料(如坯体废料、窑炉废渣)、噪声(如粉碎设备、窑炉风机噪声),需符合环保要求,避免污染环境:
废水处理
生产废水需集中收集(如车间设置排水沟,接入废水处理站),禁止直接排放;废水处理站需采用“预处理+生化处理”工艺:先通过格栅去除废水中的坯体碎屑,再通过沉淀池(如斜管沉淀池)去除悬浮物,***后通过生化池(如接触氧化池)处理有机污染物(如釉料中的少量有机物),处理后废水需符合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GB8978(COD≤100mg/L,SS≤70mg/L),达标后可循环用于原料制备(如拌料)或绿化灌溉,禁止直接排放至自然水体;
废水处理站需定期清理沉淀池污泥(每季度1次),污泥经脱水(如板框压滤机)后,干燥的污泥可掺入原料重新利用(如粉碎后作为坯体辅料),避免固废产生。
固废处理
坯体废料(如修坯产生的碎屑、不合格坯体)需集中收集,粉碎后重新掺入原料(掺量≤10%,避免影响坯体强度);
窑炉废渣(如窑渣、废耐火砖)需分类处理:可回收的废耐火砖经清理后重新使用,不可回收的废渣需交由有资质的固废处理单位处置(如送往合规填埋场),禁止随意堆放;
包装废料(如原料包装袋、设备包装纸箱)需分类回收:塑料包装袋送往废品回收站,纸箱统一收集后交由造纸厂再生利用,实现固废减量化。
噪声控制
高噪声设备(如粉碎机、球磨机、窑炉风机)需采取降噪措施:设备基础加装减振垫(如橡胶减振垫,厚度≥10mm),设备外壳包裹隔音棉(如离心玻璃棉,厚度≥50mm),风机进风口、出风口安装消声器(如阻抗复合消声器);
车间内噪声需符合《工业公司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GB12348,白天≤65dB(A),夜间≤55dB(A);操作人员需佩戴防噪声耳塞(噪声≥85dB(A)时强制佩戴),定期进行听力检测(每年1次)。
五、安全与人员防护环境:职业健康、应急保障
筒瓦生产涉及高温、粉尘、机械操作,需保障人员安全与职业健康,符合《安全生产法》《职业病防治法》要求:
职业健康防护
粉尘接触岗位(如原料粉碎、修坯)操作人员需佩戴防尘口罩(如N95防尘口罩),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(每年1次,重点检查肺部健康);
高温岗位(如窑炉操作)操作人员需佩戴防烫手套、防烫服,车间内设置降温休息室(温度≤25℃,配备饮用水、清凉饮品);
化学接触岗位(如釉料配制)操作人员需佩戴化学防护眼镜、耐酸碱手套,避免釉料直接接触皮肤(如釉料含重金属时,需加强防护,定期检测血液重金属含量)。
应急保障
车间内设置应急通道(宽度≥1.5米,保持畅通,禁止堆放物品),应急出口设置明显标识(如荧光标识),定期组织应急演练(每半年1次,如火灾、高温烫伤、机械伤害应急演练);
配备急救箱(每100人至少1个,含烫伤膏、止血带、消毒用品等),急救箱放置在便于取用的位置(如车间入口处),***专人负责管理,定期补充急救用品(每月1次);
电气设备(如成型机、窑炉控制系统)需符合安全标准,加装漏电保护器(漏电动作电流≤30mA),定期检查电气线路(每季度1次,避免短路引发火灾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