琉璃瓦(含釉面的陶瓷瓦,常用于古建筑、寺庙、仿古建筑等)因釉层与坯体的材质差异及结构特性,长期存放(通常指6个月以上)若防护不当,可能出现多种问题,主要集中在釉面损伤、坯体劣化及结构破损三个方面,具体如下:
一、釉面损伤与性能退化
1.釉面开裂、剥落
表现:釉面出现细微裂纹(如网状纹、放射纹),严重时釉层从坯体表面剥离,露出底层陶土。
成因:
环境温度剧烈变化(如夏季高温暴晒后突遇暴雨降温),釉层与坯体热膨胀系数不同步,产生应力导致开裂。
长期潮湿环境中,水分通过坯体微小孔隙渗入釉层与坯体结合处,降低结合力,尤其劣质琉璃瓦的釉层厚度不均时更易剥落。
堆叠时受力不均(如局部重压),釉面因脆性高而被压裂。
2.釉面褪色、失光或污染
表现:彩色琉璃瓦(如黄、绿、蓝釉)颜色变浅、发灰,光泽度下降;釉面附着油污、霉斑或白色粉末(返碱),难以清洁。
成因:
紫外线长期照射(如露天存放或仓库透光),导致釉料中的着色剂(如金属氧化物)氧化分解,尤其含铅、镉的传统釉料更易褪色。
环境中存在腐蚀性气体(如寺庙香炉的烟气、工业区的硫化物),与釉面发生化学反应,导致釉面失光或产生色斑。
潮湿环境中,坯体中的可溶性盐随水分迁移至釉面,水分蒸发后形成白色返碱,覆盖釉面影响外观。
3.釉面划伤、磨损
表现:釉面出现划痕、毛边,尤其浮雕或彩绘部位的细节被磨平,失去立体感。
成因:
堆叠时未垫隔离材料,瓦件之间直接摩擦,或搬运时与硬物(如工具、其他建材)碰撞。
灰尘中的石英砂等硬质颗粒附着在釉面,随瓦堆轻微晃动产生研磨作用,导致表面磨损。
二、坯体(陶土基层)劣化
1.坯体受潮、发霉或风化
表现:瓦件背面(素烧面)出现黑色霉斑、绿色苔藓,或表面粉化(用手触摸即脱落粉末),敲击时声音发闷(强度下降)。
成因:
存放环境湿度高(>70%),坯体吸水后透气性下降,霉菌在表面滋生;若长期处于干湿交替状态,坯体易因冻融循环(低温地区)或盐析作用出现风化粉化。
坯体烧制密度低(欠烧),孔隙率高,吸水后强度显著下降,甚至出现局部酥松。
2.坯体断裂或变形
表现:瓦件出现贯穿性裂纹,或因长期受力不均产生弯曲、翘曲(如板瓦两端上翘),无法正常搭接。
成因:
堆叠高度过高(超过1.5米),底层瓦件承受过大压力,尤其异形瓦(如脊瓦、吻兽)因重心不稳更易断裂。
存放地面不平或支撑点偏移,瓦件长期处于受力不均状态,逐渐产生塑性变形。
坯体中存在隐裂(烧制时产生),长期受潮后,水分渗入裂纹导致应力集中,***终扩展为可见断裂。
三、结构完整性破坏
1.异形瓦件(吻兽、脊饰等)破损
表现:吻兽的龙须、兽角断裂,脊瓦的边缘掉角,宝顶等大型构件因重心不稳倾倒摔碎。
成因:
异形瓦件造型复杂、重心偏移,堆叠或搬运时易碰撞;未使用专用托架固定,长期静置易倾倒。
露天存放时遭遇强风、暴雨,瓦堆被冲击导致坍塌,异形件因脆性高首当其冲受损。
2.批量瓦件倾倒、挤压损毁
表现:整堆瓦件倾斜、坍塌,相互挤压导致大面积破碎,尤其边缘、转角部位损坏严重。
成因:
堆叠时未对齐边缘,或地面沉降导致基础倾斜,瓦堆重心偏移。
仓库震动(如附近施工、重型车辆经过),使瓦堆逐渐松动***终坍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