琉璃瓦(由陶土坯体和釉面构成,兼具装饰性与防水功能)长期存放时,需针对其釉面易损、坯体怕潮、质地脆硬的特性,重点做好防潮、防碰、防腐蚀、防老化等防护措施,具体如下:
一、存储环境:严控温湿度,隔绝污染源
温湿度控制
温度:保持在5℃~30℃稳定区间,避免极端高温(>35℃)或低温(<0℃):
高温会加速釉面老化(尤其彩色釉褪色、光泽流失)、橡胶垫等缓冲材料变质;低温可能导致坯体因冻融循环(吸水后结冰膨胀)开裂,尤其接缝处和薄边部位。
湿度:相对湿度需控制在40%~60%,严禁潮湿、结露或积水环境(如露天、地下室、厨房附近):
高湿度会使坯体(无釉面部分)吸水膨胀,导致釉面与坯体收缩不一致,引发釉裂、脱釉;同时可能滋生霉菌,腐蚀坯体并产生黑斑。
防污染与腐蚀
远离酸性/碱性物质(如化肥、清洁剂、工业废气)、油烟、粉尘源,避免釉面被腐蚀(出现斑点、失光)或坯体被化学侵蚀(强度下降)。
存储区域需清洁干燥,定期清扫灰尘(粉尘堆积遇潮会形成硬结污渍,难以清除),禁止与水泥、石灰等建材混放(避免粉尘污染釉面)。
二、物理防护:规范堆叠,避免机械损伤
堆叠方式
基础铺垫:放置在木质托盘或钢架上(离地10~15cm,隔潮通风),底层垫软质缓冲材料(如稻草帘、泡沫板),避免瓦片直接接触地面。
分层隔离:每层瓦之间垫透气缓冲物(如无纺布、纸板),防止釉面摩擦磨损;弧形瓦(如筒瓦)需侧立放置,避免曲面受压变形。
高度限制:单堆高度不超过1.5米(小型板瓦)或1米(大型脊瓦、吻兽),防止底层瓦片受压断裂;异形件(如翘角、宝顶)需单独用支架固定,避免倾倒。
搬运与摆放
轻拿轻放,禁止拖拽、抛掷或单手拎提(避免边角受力崩裂);多人搬运大型瓦件时,需保持水平受力,防止弯曲产生隐裂。
按规格分类存放(如筒瓦、板瓦、勾头分开),避免不同尺寸瓦件混堆导致挤压变形。
三、釉面与坯体:针对性保护
釉面防护
未安装的新瓦可覆盖无酸牛皮纸或透气棉布,避免阳光直射(防止褪色、釉面老化)和灰尘直接附着。
若釉面沾染污渍,用软毛刷蘸清水轻擦(禁止用洗涤剂或硬刷,防止腐蚀、划伤),晾干后再存放。
坯体防护
检查坯体背面(无釉面)是否有裂纹、沙眼,微小孔隙可涂刷稀释的无机硅防水剂(不堵塞透气性),增强抗水性。
修复过的旧瓦(如寺庙修缮替换品)需单独存放,避免修复材料(如水泥)因环境变化失效,导致二次损坏。
四、长期维护:定期检查,及时处理
定期巡检:每1~2个月检查一次,重点关注:
釉面是否有裂纹、脱釉、变色;
坯体是否受潮(背面发暗、长霉)、开裂;
堆叠是否松动,缓冲材料是否受潮/移位。
环境调整:潮湿季节在仓库放置硅胶干燥剂(定期更换),干燥地区可适当洒水增湿(避免坯体过度失水收缩),但需保证地面无积水。
周转管理:建立库存台账,按“***先出”原则使用,存放超1年的瓦件需提前抽检(敲击听声,清脆为完好,沉闷可能内部开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