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庙瓦(多为琉璃瓦、陶瓦、青瓦、金属瓦等,兼具宗教文化象征与建筑功能)的存放需严格遵循其材质特性、历史文化价值及环境适应性,重点防范破损、风化、污染等问题,具体条件如下:
一、存储环境的核心要求
场地选择与基础处理
优先室内仓库:选择地势高、排水良好、远离污染源(如化工厂、垃圾堆)的封闭式仓库,避免露天存放(长期淋雨、暴晒会导致瓦件釉面开裂、陶瓦风化)。
露天临时存放规范:必须搭建坚固防雨棚(棚顶坡度≥30°,采用防火材料如铁皮或防水帆布),地面用砖石或混凝土垫高30cm以上(防止雨水倒灌),垫层铺设防潮膜+木板(隔绝地面潮气)。
地面处理:仓库地面需平整硬化(水泥地***佳),潮湿地区可增设碎石层或生石灰吸湿层(生石灰用透气布袋装,避免直接接触瓦件)。
温湿度严格控制
温度:保持5℃~25℃恒温,避免极端高温(>35℃,琉璃瓦釉面易老化)或低温冻融(<0℃,陶瓦内部水分结冰会崩裂)。
湿度:相对湿度控制在40%~60%,高湿度(>70%)会导致:
琉璃瓦“返碱”(表面析出白色粉末,破坏釉面光泽);
陶瓦、青瓦滋生青苔、霉变,甚至陶土酥化;
金属瓦(如铜瓦、铁瓦)锈蚀,影响结构强度。
潮湿季节需配备除湿机,干燥地区可在仓库角落洒水(避免直接淋湿瓦件),维持湿度平衡。
二、分类存放与堆叠规范
按材质与功能分类
琉璃瓦:单独存放于干燥区域,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(釉面易被腐蚀),按“板瓦、筒瓦、脊瓦、吻兽”等功能分类,大型吻兽、垂兽需单独放置(避免挤压变形)。
陶瓦/青瓦:集中堆放于通风处,远离水源(防止吸水膨胀),区分“底瓦、盖瓦、勾头、滴水”等,小型装饰瓦件(如瓦当)需单独包装。
金属瓦:存放于防潮区,表面涂覆防锈油(铜瓦可涂蜡保护),用防潮纸包裹,避免与盐碱环境接触(如海边寺庙瓦需额外做防腐蚀处理)。
堆叠方式与防护
底层垫高:所有瓦件需放置在木质托盘、钢支架或砖垛上(离地≥20cm),支撑物需平整承重(每平方米承重≥500kg),防止局部受压断裂。
层间缓冲:
琉璃瓦:釉面相对,层间垫软纸或泡沫(厚度≥1cm),避免摩擦刮花釉面;
陶瓦/青瓦:层间铺棉麻垫或薄木板,减少瓦棱磨损;
金属瓦:用橡胶垫隔离,防止金属摩擦产生锈迹。
高度限制:
琉璃瓦、陶瓦堆叠高度≤1.2米(小型瓦件),大型脊瓦≤0.8米;
吻兽、垂兽等异形件单放或双层叠放(接触面垫厚泡沫),禁止堆叠。
防碰撞与挤压
堆垛间距≥50cm,预留通道,避免搬运时碰撞;
禁止在瓦堆上方放置任何重物(如工具、建材),堆放区设置“禁止攀爬”“轻拿轻放”警示标识。
三、材质特性针对性保护
琉璃瓦的特殊防护
釉面保护:禁止用硬物擦拭釉面,若有浮尘用软毛刷轻扫,返碱现象可用干布擦拭(不可用水洗,防止碱分渗入)。
颜色保护:避免阳光直射(尤其彩色琉璃瓦),仓库窗户加装遮阳帘,防止褪色。
陶瓦/青瓦的防潮防风化
禁止直接接触地面或积水,存储前确保瓦体完全干燥(含水率<10%);
长期存放(超过6个月)需定期翻动(每2个月一次),避免同一位置长期受压导致变形。
金属瓦的防锈处理
铜瓦、铁瓦需检查接口、焊点是否有锈蚀,发现锈迹及时用细砂纸打磨后补涂防锈漆;
避免与潮湿木材、土壤接触(防止电化学腐蚀),可垫塑料膜隔离。
四、存储期间的管理与维护
定期检查与记录
每周检查一次(雨季增至3天一次):
瓦件表面:是否有裂纹、釉面脱落、锈蚀、霉变;
堆垛状态:是否倾斜、支撑物是否松动;
环境参数:温湿度是否超标(用温湿度计实时监测)。
建立检查台账,记录瓦件数量、状态及处理措施(如返碱处理、防锈补漆)。
清洁与修复
轻微返碱的琉璃瓦:用干棉布蘸少量滑石粉擦拭,去除白霜;
陶瓦霉变:用软毛刷清理青苔,置于通风处晾干(不可暴晒);
金属瓦锈迹:局部锈蚀用除锈剂处理后补涂同色防锈漆,避免扩大。
防火与防盗
仓库内禁止明火(琉璃瓦虽防火,但木质包装、铺垫材料易燃),配备干粉灭火器;
宗教文物级瓦件(如古寺修复用老瓦)需单独存放,安装监控,限制无关人员接触。
五、禁忌事项
禁止在瓦堆附近进行切割、焊接等作业(火星可能烫伤瓦面,振动导致堆垛坍塌);
不可用塑料布完全密封瓦件(会导致冷凝水积聚,加速霉变或锈蚀);
古寺老瓦(有历史痕迹)禁止用化学清洁剂清洗,避免破坏文物价值。